央行、外匯局重磅出手!外貿企業應加強匯率風險管理!
這是自今年3月11日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上調至1.25后,時隔僅9個月再次調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參數調降的對象只面向金融機構,企業并不在列。
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在境外融資的風險加權余額上限的大小。此次將金融機構的參數調降,意味著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下降。此舉在當前匯率雙向波動加大的情況下,利于控制金融機構跨境融資風險。
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下調金融機構跨境融資的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本身就是逆周期調節,同時也屬于疫情應對的臨時性政策退出。
從六月份以來到現在為止,人民幣匯率已經持續升了六個多月時間,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的情況。通過宏觀審慎系數逆周期調節,實際上就是想釋放一個信號,促成市場預期分化,促進外匯收支平衡。
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始于2016年,其與原有的企業跨境融資模式最大的變化,在于央行和國家外匯局不再對企業和金融機構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而是改為企業事前簽約備案,金融機構事后備案;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
根據央行確定的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公式,決定企業或金融機構跨境融資余額上限的核心要素都包括跨境融資杠桿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所不同的是,企業跨境融資余額上限還受凈資產規模約束,而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則分別受一級資本和資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約束。
根據此前規定,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推廣后,央行可根據宏觀調控需要和宏觀審慎評估(MPA)的結果設置并調節相關參數,對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跨境融資進行逆周期調節,使跨境融資水平與宏觀經濟熱度、整體償債能力和國際收支狀況相適應,控制杠桿率和貨幣錯配風險,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信號意義大 給匯市降溫
時隔9個月,針對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調節參數重新調降回1,旨在控制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上限,防范匯率雙向波動加大背景下的跨境融資風險。
管濤表示,從六月份以來到現在為止,人民幣匯率已經持續升了六個多月時間,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的情況。通過宏觀審慎系數逆周期調節,實際上就是想釋放一個信號,促成市場預期分化,促進外匯收支平衡。同時,由于這個措施主要是針對銀行,約束銀行對外舉債,對內發放外匯貸款的能力,故對企業應該沒有直接影響。而且,逆周期調節是宏觀調控的需要,防范系統性風險。
匯率雙向波動加大
盡管自今年5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幅明顯,但市場普遍認為,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進一步加大。面對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大,企業應加強匯率風險管理。
國家外匯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在一個匯率波幅加大的世界里,如何做好匯率風險管理,對企業尤其是國際業務占比較高企業的財務績效十分重要。
企業應聚焦主業,財務管理應堅持匯率風險中性原則。應適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市場環境,克服“匯率浮動恐懼癥”,理性面對匯率漲跌。應審慎安排資產負債貨幣結構,合理運用衍生品管理匯率風險,保持財務狀況的穩健和可持續。應專注發展主業,不要將精力過多用于判斷或投機匯率走勢,避免背離主業或將衍生品交易變異為投機套利,承受不必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