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供應鏈產生哪些連鎖反應?國際勞工組織最新研究報告出爐
2020年10月21日北京時間下午4點,國際勞工組織(ILO)于泰國曼谷就最新研究報告《供應鏈連鎖反應: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哪些影響?》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以在線形式舉辦。國際勞工組織亞太區域高級經濟學家Christian Viegelahn、“更好的工作”項目高級研究與政策專家 Arianna Rossi以及傳播事務負責人 Tara Rangarajan等出席本次發布會并介紹了項目研究成果,以及就核心問題答復記者的提問。
國際勞工組織工作宗旨是促進體面勞動,提高所有人生活水平;加強社會保障;保護勞動者的生活與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企業以及從業人員帶來重要影響,2019年,亞太地區服裝業大概雇傭了6500萬從業人員,大約是全世界服裝業從業人員的75%,其中,3500萬為女性。
《供應鏈連鎖反應: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哪些影響?》中以數據化、圖表化的方式呈現出2020年1月到9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亞太國家服裝業工人和工廠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國際勞工組織亞太地區主任Chihoko Asada Miyakawa說:“這項研究突顯了COVID-19對服裝業各個層面的巨大影響。政府、工人、企業和其他行業利益相關者應共同努力應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并為該行業創造更加以人為本的未來。”
這一研究明晰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服裝業產生影響的途徑。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帶來嚴重影響,這些影響既包括直接影響,例如亞太地區服裝廠暫時停產或倒閉,以及由此帶來的大量工人待業、失業問題,同時也會通過間接的形式,例如出口市場零售額暴跌、原料進口國封鎖進而影響了整個供應鏈中的服裝制造廠生存狀況。
研究還揭示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服裝貿易及其供應鏈產生的沖擊。今年上半年,主要進口國從亞洲的服裝進口額下降了70%。除緬甸以外,中國等其他亞太九國普遍出現了出口歐盟、美、日三大主要市場同比驟降的情況。中國從1月開始受影響,而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等國從2月開始受影響。相比于服裝貿易量下降,防護用品出口則大幅攀升。從2020年1月至6月,中國出口的口罩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08%,占對歐盟、日本和美國的服裝出口總值的49%。調研還發現,疫情形勢下,國際訂單取消很普遍,這對服裝工廠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大量國際客戶減少或取消訂單、暫停交付或者要求供應商提供折扣、或延長付款時限。一項對包括中國在內的30個國家179家供應商的調研顯示,64%的服裝廠收到了取消訂單的請求,18%的工廠表示訂單取消導致應收賬款完全損失,另外還有35%的工廠被要求給予20%以上的折扣。
此外,研究還匯總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十國服裝業從業人員帶來的挑戰。受封鎖政策、停工停產等影響,大量員工待業或失業,不同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印度尼西亞工業部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7月,鞋服行業812254名工人,即大約30%的鞋服業工人被解雇;在緬甸,約22000名服裝廠工人失業;在柬埔寨,超過15萬工人失業;在越南,大約80%的服裝廠辭退了部分工人。此外,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等國家,有相當比例的工人被延遲支付工資,或者領不到全額工資,增加了雇主和工人發生糾紛的風險。研究還顯示,女性員工受到更大的沖擊,疫情下女性員工工資依然低于男性,但同時由于大量托兒所停業,女性不得不兼顧工作和育兒的責任。疫情期間也發現了迫于經營壓力工廠解雇懷孕女工的情況,同時封鎖禁令和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家庭暴力上升。
最后,報告指出未來服裝業的發展方向,并呼吁加強對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支持以應對這場危機。
《供應鏈連鎖反應: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哪些影響?》基于廣泛的桌面研究和公開數據分析,以及對亞洲行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訪談。該研究項目由康奈爾大學和國際勞工組織負責開展,國際勞工組織區域經濟和社會分析部門(RESA),“更好的工作”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瑞典國際開發署亞洲服裝供應鏈中的體面勞動項目共同參與了本項目。
國際勞工組織工作宗旨是促進體面勞動,提高所有人生活水平;加強社會保障;保護勞動者的生活與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企業以及從業人員帶來重要影響,2019年,亞太地區服裝業大概雇傭了6500萬從業人員,大約是全世界服裝業從業人員的75%,其中,3500萬為女性。
《供應鏈連鎖反應: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哪些影響?》中以數據化、圖表化的方式呈現出2020年1月到9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亞太國家服裝業工人和工廠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國際勞工組織亞太地區主任Chihoko Asada Miyakawa說:“這項研究突顯了COVID-19對服裝業各個層面的巨大影響。政府、工人、企業和其他行業利益相關者應共同努力應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并為該行業創造更加以人為本的未來。”
這一研究明晰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服裝業產生影響的途徑。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帶來嚴重影響,這些影響既包括直接影響,例如亞太地區服裝廠暫時停產或倒閉,以及由此帶來的大量工人待業、失業問題,同時也會通過間接的形式,例如出口市場零售額暴跌、原料進口國封鎖進而影響了整個供應鏈中的服裝制造廠生存狀況。
研究還揭示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服裝貿易及其供應鏈產生的沖擊。今年上半年,主要進口國從亞洲的服裝進口額下降了70%。除緬甸以外,中國等其他亞太九國普遍出現了出口歐盟、美、日三大主要市場同比驟降的情況。中國從1月開始受影響,而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等國從2月開始受影響。相比于服裝貿易量下降,防護用品出口則大幅攀升。從2020年1月至6月,中國出口的口罩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08%,占對歐盟、日本和美國的服裝出口總值的49%。調研還發現,疫情形勢下,國際訂單取消很普遍,這對服裝工廠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大量國際客戶減少或取消訂單、暫停交付或者要求供應商提供折扣、或延長付款時限。一項對包括中國在內的30個國家179家供應商的調研顯示,64%的服裝廠收到了取消訂單的請求,18%的工廠表示訂單取消導致應收賬款完全損失,另外還有35%的工廠被要求給予20%以上的折扣。
此外,研究還匯總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十國服裝業從業人員帶來的挑戰。受封鎖政策、停工停產等影響,大量員工待業或失業,不同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印度尼西亞工業部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7月,鞋服行業812254名工人,即大約30%的鞋服業工人被解雇;在緬甸,約22000名服裝廠工人失業;在柬埔寨,超過15萬工人失業;在越南,大約80%的服裝廠辭退了部分工人。此外,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等國家,有相當比例的工人被延遲支付工資,或者領不到全額工資,增加了雇主和工人發生糾紛的風險。研究還顯示,女性員工受到更大的沖擊,疫情下女性員工工資依然低于男性,但同時由于大量托兒所停業,女性不得不兼顧工作和育兒的責任。疫情期間也發現了迫于經營壓力工廠解雇懷孕女工的情況,同時封鎖禁令和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家庭暴力上升。
最后,報告指出未來服裝業的發展方向,并呼吁加強對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支持以應對這場危機。
《供應鏈連鎖反應:新冠肺炎疫情對亞太地區服裝業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哪些影響?》基于廣泛的桌面研究和公開數據分析,以及對亞洲行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訪談。該研究項目由康奈爾大學和國際勞工組織負責開展,國際勞工組織區域經濟和社會分析部門(RESA),“更好的工作”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瑞典國際開發署亞洲服裝供應鏈中的體面勞動項目共同參與了本項目。